刊首语
本期的重点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观察与思考。“撤点并校”是当前农村教育部门响应国家“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趋势。杨贵平作为长期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滋根基金会的负责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收集到的相关统计数字,明确表达了她对于在贫困农村、尤其是山区,实施“撤点并校”这一不切实际的措施的批评。如果杨贵平的关注点是农村学生和农民家长,王丹对“两免一补”的观察则将视点放在了一线教学的农村教师。与“撤点并校”的讨论相得益彰,王丹向我们表述了在国家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政策下,农村具体的教育实践依然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周忆粟写于2005年的支教日记,从一个志愿者的角度记录了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切身感受。这些日记读来亲切可喜,我们决定采用分期连载的方式,将他一年的支教体验悉数登载,希望为我们的读者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和熟悉的共鸣。
上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专题为我们吸引来了许多热情的作者与读者。这里我们刊发的是聂廷生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讨论,继续与大家分享这位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学家的教学理念。
如我们一以坚持的,《立场》不仅关注教育,也致力于推动学科间的对话。小林多喜二的名字,也许一些读者并不陌生。而他于1929年出版的《蟹工船》一书在2008年的日本年轻人中意外走红,恐怕所知者不多。石岫对这一现象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了解当今日本年轻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困境下所面临的贫困、失业,以及由此带来的狭隘民族主义与排他主义等社会问题。
《立场》杂志所推动的对话还包括与读者的对话以致读者与读者间的对话。自这一期开始,我们特地辟出“读者反馈”这个专栏,不定期地刊发一些有趣的读者来信及讨论。这一期我们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位读者为我们发来的“一个九岁女童的心声”,读来非常有意思。同时也是对我们编辑工作的一份肯定:真有人认真读,认真思考呢。这是鼓励,我们要加油!
四月将尽,我们欣喜地发现《立场》杂志的网站访问量在我们搬家后显著提升,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访问量的4倍。希望这一期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
《立场》编辑小组